资源中心

  1. 首页
  2. 资源中心
  3. 研究
  4. 品牌论语

抗疫开启生活数码化新契机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疫情在农历新年期间大爆发,内地民众纷纷「禁足」和「宅居」,外出购物的意欲大为减弱;同时,政府为遏止疫情扩散,实施了停工停课、封锁交通、关闭娱乐场所和公共场所等一系列严格的防控措施,大多数商业设施亦选择暂停营业,出现了许多经济活动急遽停顿、市场「万马齐喑」的惨淡景况。

电子商务成「疫」境奇葩

然而,在疫境之下,互联网经济却「这边风景独好」;事缘电子商贸本身就具有无远而弗届的特点,既能突破地理上限制,运作上亦不需要太多人际之间的实际接触。于是,消费者除了转向网上商城采购生活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之外,大量订单亦如潮水般涌向能提供在线销售和「到家服务」的商户。例如,连锁零售超市华润万家在春节期间,在线总销售额与订单量同比遽增约5倍;而永辉超市在2月首10天,仅深圳市福田区的日均订单量已比去年翻了1.5倍,日均销售额增加数倍(见附件1)。根据中国零售行业领先网络媒体联商网的统计,在春节期间,提供到家服务的主要网购平台的交易额均出现了200%以上的爆涨。

事实上,2003年沙士爆发亦同样引起实体商业停摆和民众外出消费意欲低迷,令当时刚刚崭露头角的电子商务得以乘势而起,更造就了阿里巴巴和淘宝等网购平台的的迅猛发展。时别17年之后,中国已步入4G普及的时代,网络基建今非昔比,为各类互联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技术基础。截至2019年上半年,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54亿人,互联网渗透率增至到61.2%,当中更有不少人是从小就生长于互联网环境下、谙熟网络应用的「网络原住民」(Digital Natives)悉;加上物流配送系统和支付体系趋于完善,均有助于电子商务迸发巨大潜能,成为中国经济在逆境之下硕果少存的亮点之一。

生活服务业加快上线

如果说2003年的非典疫情为内地的实体商品大举「触网」提供了契机,新冠疫情则推动了各行各业包括许多服务性行业的集体上线,进一步促使民众养成「走不出户」、靠网络解决一切所需的生活习惯。在2月初,生活服务平台京东到家针对新冠疫情推出「到家新鲜菜场」项目,旋即吸引56家连锁超市的数千家门店加入;截至2月中旬,在线外卖交易平台「饿了么.口碑」吸引了10万家新增门店。

同时,网上娱乐、远程办公、在线办公、在线教学与网络问诊等服务业亦大行其道。例如,腾讯旗下手机游戏《王者荣耀》,在除夕当天创下20亿元人民币的峰值「流水」(即游戏玩家付费总额)纪录;春节后仅复工几天,阿里巴巴旗下的企业版实时通讯软件「钉钉」(DingTalk)已获超过200万企业采用,在线进行健康信息管理、约2亿人在平台办公和举办视频会议;经营多种在线课程的iTutorGroup亦因疫情爆发而业务劲长215%;阿里健康的在线义诊功能开通后,每小时吸引近3,000人发起咨询。

「互联网+」无接触商业

抗疫期间的特殊情况和需求亦促使电商调整和革新运作模式,带动了新业态和新趋势的出现电商们将互联网业务的「低接触」优势进一步深化,挖掘「无接触商业」的潜力;例如,生鲜产品平台实施「无接触配送蔬菜」;美团的「无接触安心送」让使用者可在下单页面备注食物放置的指定位置;京东物流与苏宁物流推出「无接触配送方案」,B站联合摩登天空等举办了「云音乐节」。

传统产业如服装、美妆甚至农产品以及实体商城等纷纷转战直播平台(见附件2)。根据淘宝的资料,2月以来每天都有3万新商家入驻,淘宝直播新开播的直播间数量同比翻倍,新开播场次同比增长110%;而厂家直接上淘宝直播卖货则同比增长50%。

在一定程度上网上消费的增长缓冲抵消了实体商业暂时中断的影响,担当了力挽狂澜、使得中国消费市道免于出现全面崩盘的重要支撑力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头两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挫20.5%,但全国网上零售额仅同比下降3.0%,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更逆市增长3.0%。

「共享员工」促制度创新

「共享员工」则是最近爆红的新型用工模式。新冠肺炎疫情中,以在线生鲜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企业生意火爆,与门庭冷落的餐饮、酒店、娱乐企业等传统商业形成了鲜明对比;劳工市场亦衍生两极化现象,大量传统行业的员工受到疫情影响而「无工可返」,而电商和物流行业的捡货员、打包员和送货员等职位却人手紧缺。于是,多个电商平台与暂时无法开业的企业特别是一些受疫情影响而停工、停产的中小企业达成临时合作,「借用」后者员工,经过简单的再培训,将传统行业的「剩余」劳力迅速导入新兴行业。

自2月初以来,包括餐饮、文娱、零售等行业40多家企业的超3,000名员工加入阿里巴巴旗下的新零售平台「盒马」;沃尔玛除了在中国的400多家门店引入了超过3,000人的兼职人员,还与各地的餐饮企业等开展「共享员工」计划,意向招募员工近2,000人。除电商企业外,较早复工的制造业和科技类企业亦发起「共享员工」计划;例如,联想宣布提供包括计算机、服务器、手机的组装、包装等工种的临时工作机会,涉及城市包括武汉、合肥、深圳、惠阳和成都等。一些互联网企业还针对疫情建立跨界用工平台。例如,猎聘招聘平台设立「员工共享」专项;阿里本地生活推出了「蓝海」就业共享平台,提供灵活、就近的短期工作机会。

可以说,「共享员工」促进人力资源在疫情之下的合理流动,有效提升了资源分配效率,亦有助于维持社会在特殊时期的整体产出水平。这一新型模式的兴起,再次凸显了中国互联网经济的强大应变与创新能力;它更兼具经济和社会价值,对内地未来用工制度的发展以及用「互联网+」解决就业问题均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香港掀数码抗疫风潮

另一边厢,「数码抗疫」在香港亦同样蔚为风潮。本港市民们为抢购防疫和生活物资而涌向网络商城「落单」;更因为与内地的跨境物流受阻而转向光顾本地的网络销售平台,一度导致各大网销平台相继「死机」。之前数据库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2018年香港消费者主要是透过淘宝、亚马逊、Carousel及Zalora等外地平台来进行网购,本土龙头电商HKTVmall屈居其后。据报道,HKTVmall在今年1月份平均每日订单数量按年上升64.7%至2.24万宗,2月份按年上升1.65倍至3.26万宗,首两月平均订单总商品交易额(GMV)倍增至8.2亿元;同时客户群亦急速扩大,今年头两月曾于HKTVmall及其属下HoKobuy购物的独立客户数量比去年同期上升64.2%至66.5万人次。外卖速递平台「户户送Deliveroo」亦表示,香港近3个月的订单和顾客数目均录得50%至60%增长。

当前市民减少出外消费,令多个服务行业特别是餐饮业面临「水静鹅飞」、顾客骤减的经营困难;越来越多商家包括一些老字号开始「静」极思变,加紧抢攻「低接触式」的网销业务。例如,「户户送Deliveroo」接获本地餐厅查询和上线的比率近期明显上升,著名的餐厅鸿星集团和东海酒家饮食集团亦分别与「Deliveroo」和「Foodpanda」合作推出中菜外卖服务。此外,不少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亦开始尝试网络教育和网络办公,多家保险公司亦响应香港保险监理局的容许「非面谈途径保险」的新政策而推出遥距投保服务,使得数码化趋势加快从零售商贸向更多的服务领域延伸

港需给力促数码转型

香港的电子商贸发展在近两三年已显著加快。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统计,港人中过去12个月内曾进行网上购物活动的人数比率由2014年的23.4%上升至2016年的27.8%,2018年进一步提高至35.8%。第三方支付服务商PayPal在其《2018 PayPal 香港跨境消费者调查》中估计,香港的网购市场消费总额将从2018年的389亿元增至2020年的554亿元。但是,不同机构的研究以及主要范畴的统计指针均显示,香港在电子商贸方面尚未建立突出的优势,在多个关键领域仍然较内地和其他亚洲主要经济体逊色,与本港国际商贸中心的地位并不相称

例如,本港参与网购市民的比重在亚太地区中的排名居后。Mastercard 2018年的网上购物调查报告显示,网上购物在亚太区已是大势所趋;曾于过去3个月内最少网购一次的居民占比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为中国内地、印度和新加坡,香港仅排名第10;而计划在未来6个月内最少网购一次的人数占比,香港亦只排在第9位(见附件3)。

另一方面,香港消费者的网购开支金额亦相对较低。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研究指,2017年美国消费者的人均网购花费额接近3万港元,日本、南韩和中国消费者的平均网购花费额分别为25,269、23,208和20,025港元。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资料,2018年香港消费者的网购开支中位数为4,000港元,多达91.4%的受访者的年度网购金额低于2万元,更有76.1%的香港网民只花费不足1万港元(见附件4)。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每年发布「IMD全球数码竞争力排行榜」,根据「知识」、「技术」和「未来的装备状况」(Future Readiness)等三大类标准共51个指标[1]来评估全球63个经济体的数码竞争力。在2019年度的排名榜中,香港的整体得分虽然高踞全球第八和亚洲第二位,但在量度数码转型准备程度的「未来的准备状况」指标上,本港排名则为全球第15位,低于韩国(4)、新加坡(11)和台湾(12)。其中,香港的「网上零售」指标(以每1,000人的网购消费金额计)位列全球第24位,而韩国、日本、台湾和中国内地则分别居第1、16、20和21位;在企业对大数据分析的应用程度方面,香港的排名为第19位,亦低于中国内地的第12位、台湾的第14)和新加坡的第15位(见附件5)。

短期机遇化长期动力

港电子商务的发展实绩未算过于「标青」,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企业对数码化转型仍未准备就绪,个中的原因众多。例如,本地业界和消费者均存有所谓「包袱问题」(Legacy Problems)。香港乃高度紧密型(Compact)城市,商业、民生设施高度发达,不论是超市、便利店、诊所还是补习社,「梗有一间在左近」;不少市民惯享极大的便利,加上网络安全的意识高[2]而态度较为保守,亦就倾向于「不假网求」。而许多传统商户则因为经营思维的惯性和「不熟不做」的顾虑而疏于变革纳新。

本次因抗疫令本地涌起生活数码化风潮,虽是形势所迫,短时间内却让多道阻碍香港电子商务发展的无形「玻璃墙」(Glass Wall)加速倒下;更多用户和商户经历了互联网商业和消费的崭新体验,而本地的电商服务不但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亦获得了一次「压力测试」的机会。在数码抗疫中,教育网站必须应付前所未有的浏览量剧增以及内容快速更新的要求,网购平台须想方设法设法突破物流配送等方面的瓶颈,之前从未接触数码业务的「初哥」要检视和强化自己的科技设备、人才配置和运作流程;这既是一次对突发事件的应激性反应,亦是一次的历练和「倒逼」业务改进与革新的难得机会。

例如,HKTVmall不但增设了多个自营的实体店和流动车提货点,更与其平台上的本地品牌连锁店包括「CATALO」、「Baleno」、「鸿福堂」等建立合作,于商户的指定门市提供HKTVmall的自取提货服务,一方面藉此加快拓展平台的自取点网络,减轻送货服务的压力,为顾客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亦可为商户的门市带来人流,产生协同作用。除此之外,HKTVmall还计划邀请12个本地商场的实体店商户到其平台开设网店;希望促进网销平台的货品和品牌种类更趋多元化,亦推动零售业界加快拓展「全渠道营销」的步伐。

值得指出的是,新冠疫情不仅仅为香港的电子商务带来了短期的业务增长机会,更可能会对本地的电商发展生态带来深远的影响。近期本地电商市场在供需两端出现的突破性进展,相信并不会随着疫情的消散而沦为「水过鸭背」。例如,市民更加热衷互联网的消费方式,对本地电商服务的认受性有所提升;本地网购平台加快OTO整合的步伐;增设在线服务的商户可藉此扩大业务的地理覆盖范围、开辟新客路和产品线,甚至打入过往难以企及的年轻人市场。凡此种种,将有助于香港电子商务发展打破闷局,开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崭新景象。

如果经此一「疫」,业界的营商之道和市民消费习惯能够因势而变,出现切实的转型,让香港电商生态的加快孕育和成长,则将成为港人在逆境之下灵活应变、转危为机的又一个历史例证。

2020年3月

 

[1]  三大类标准分作九个分项标准,下设51项指标。以「未来准备状况」为例,它包含「接受态度」、「企业应变」和「信息科技整合」三个分项标准,各设有5、5和4个具体指针,例如电子参政、网上零售、智能手机拥有率,机器人拥有比率、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公司应变能力,数码政府、网络安全、软件侵权等。

[2]  根据「IMD全球数码竞争力排行榜」,香港的「网络安全」指标在去全球排名第10位,高于中国(第6位)、台湾(第12位)、韩国(第23位)、日本(第41位),甚至英国(第29位)与美国(第34位)。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