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局活动

  1. 首页
  2. 品牌局活动
  3. 政策建言

2024年香港企业ESG发展现状、动向与政策建议

随着可持续发展成为国际性趋势,香港企业对「环境、社会及企业管治」(ESG)的关注度亦水涨船高。香港品牌发展局于2024年4月对厂商会「ESG约章」计划下的部分企业(212个有效样本)进行了研究,辅以「香港企业ESG发展意向调查」(获144家公司回应),藉此揭示香港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ESG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研究结果摘录如下:
 

  1. 参与企业依照「ESG约章」的要求厘定未来一年拟推行ESG的重点工作方向,他们中的大多数倾向于从多方面入手,平均每家企业会在E (环保)、S (社会责任)、G (企业管治)三大领域各推行8至10项改善或强化工作。从实践项目的数量来看,业界目前推行ESG的热点偏向集中于S和G两个领域;在获近三分之二或以上的参与企业普遍采用的「十大热门」措施中,属于S与G者分别占5项和3项。
  2. 在回应「香港企业ESG发展意向调查」的144家公司中,88.2%的回应公司表示与上年相比,对ESG的关注程度呈「上升」或「显著上升」,75.7%的回应公司指他们在ESG领域的投入有所增加。
  3. 回应公司未来一年对ESG的资源投放呈现「杠铃型」分布,拟投入E的资源占比平均高达41%,S范畴占24.5%,G则为34%。这种资源投入分配方式或暗示S领域的改善措施则相对地「本小利大」。
  4. 回应公司均高度认同推行ESG能为公司带来多方面的正面作用;除了「经济因素」(例如有助于企业扩展商机、带来商业利益以及节省营运成本)外,更有助于体现公司的价值观和提升品牌的形象,带来更深远的「价值维度」裨益。
  5. 回应公司普遍冀望政府和社会团体能提供全方位的支援措施,为业界推行ESG助一臂之力。除了鼓励性政策和提供资助、税务优惠等财务诱因外,「标准规则」与「技能教育」两大轴向的支援亦至关重要。前者包括厘定ESG的标准、举办嘉奖活动、发展专业支援服务、及加快相关立法,后者则有ESG培训与资讯、公众教育、和人才培育等。
     

   基于调查结果,研究认为,近年重视和实践ESG已蔚然成风,本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加紧拥抱ESG。参考本地先行者的经验,企业在推行ESG时宜从多方面着手,在E、S、G三大领域齐齐「发力」;惟S与G属新兴领域,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不妨先将工作重心向这两方面特别是社会责任倾斜。同时,业界可思考「ESG +香港品牌」的策略,以「讲心」促「讲金」,借助ESG活动的正面外溢效应,为自己的品牌加持。

当前香港ESG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政府的引导与支援至关重要;除提供财税支持外,政府更应投入资源促进本地ESG的「标准建设」与「能力构建」。此外,本港可致力在ESG的标准与能力上建立区域领先地位,透过「ESG ×香港服务」的联乘打造新质生产力,开启以「香港标准」促进内地高品质发展的新维度。

表1:对推动香港企业ESG 发展的策略和政策建议

 

建议对象

建议内容

香港企业

  • 各行各业和社会的热烈「追捧」,构成了有利于ESG理念在香港落地和付诸实践的良好氛围,亦发挥起鞭策作用。随着实践ESG跃升为企业巩固和提高巿场竞争地位的一项「软实力」,业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应坐言起行,加紧拥抱ESG。
  • 实践ESG有助于强化企业的品牌价值与形象,业界可考虑采用「ESG +香港品牌」的策略,以「讲心」促「讲金」,借助ESG活动的正向外溢效应,为自己的品牌加持,更可由此而提升企业形象、导入新增客群、创造「另类」的推广手法,激发出「新质品牌力」。
  • 企业宜从多方面着手、策略性地推行ESG;除了尽可能在E、S、G三大领域齐齐「发力」之外,更应将ESG视为一种新型价值观和公司文化的标杆,融汇贯通于业务策略与运作的每个环节。
  • 资源有限的中小企业在现阶段可将工作重心向S(社会责任)和G(公司管治)这两方面特别是S倾斜;更可考虑以关爱员工和强化内部制度作为提升ESG表现的切入点和「短平快」之选。

特区政府

  • 业界推行环保措施的方向往往与当前本港的重点环保政策相呼应;政府在宣传环保政策时可将其提升到ESG的高度,有助争取业界与市民的共识和支持,提高有关政策的社会接受度。
  • 政府的引导与支援对香港 ESG的发展至为重要。政府应考虑委派明确的部门,以负责统筹本地ESG发展的事宜和开展跨部门的政策协调。
  • 制定鼓励性政策特别是提供资助、扣税等财务诱因。例如,透过「环保和自然保育基金」或者设立类似「清洁生产伙伴计划」的专项资助计划,以配对基金的形式资助中小企业推行提升ESG 表现的项目。
  • 除了提供财税支持措施之外,政府更应投入资源促进本地ESG的「标准建设」与「能力构建」,例如:
  • 支持商会等机构举办ESG 相关的研究、培训和推广活动。
  • ’推进政、商、学、研的协同合作,加紧在本港建立ESG相关的审核、认可、激励制度和服务体系,特别是产品层面的碳审计和绿色标签。
  • 透过推动「ESG ×香港服务」的联乘打造出新质生产力,催生香港专业服务产业的新业态,开启以「香港标准」促进大湾区和内地高品质发展的新维度。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