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提出要短期内搞活香港的夜市,让市面恢复往日的烟火气,重现「不夜天」的繁华,引发社会各界对「夜间经济」的热烈讨论。「夜间经济」(Night-time Economy)的名词早于1970年代由英国学者正式提出[1],后来泛指每日下午6时至次日凌晨6时期间所发生的经济活动,通常包括夜间进行的购物、餐饮、旅游、娱乐、学习、影视、休闲等多元化的活动。
夜间经济作为都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本地经济特别是消费与就业的贡献不容小觑。资料显示,英国2020年夜间经济占本地生产总产值6%(相当于约1,200亿英镑),夜间工作人口占当地就业的8%;悉尼的夜间经济每年创造36.4亿澳元产值,涉及4,600家企业和3.2万个就业机会[2]。除了撑起消费的「半边天」[3]之外,夜间经济多样化的消费场景还能满足繁忙城市人在交际、消闲、减压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以及担当游客体验当地生活文化的主要渠道,更能塑造活力城市的形象;一个城市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还被视为是反映该城市经济开放度和活跃度的「晴雨表」。
港夜间经济乍暖还寒
其实,香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便有「东方之珠」和「动感都市」的美名,称得上是夜间经济的国际级先驱和其中的佼佼者;不但维港两岸以璀璨灯火而闻名遐迩,庙街、女人街、兰桂坊等更是游客必到的「夜蒲」点。随着2020年新冠疫情来袭,这颗熠熠生辉的「夜明珠」顿然失色;但即使在近期疫情消退之后,「明珠投暗」的情况并未见明显改观,时至今日依然较为冷清的夜间街景引发了人们对香港经济的复苏能否持续的担忧。
平情而论,香港的私人消费开支虽然尚未完全恢复到疫情前的最高水平(若按本地市场内的消费开支计算,2023年上半年约为2019年同期的92%);但这一环节毕竟是近期本港内外经济中增长最为强劲的部门,今年上半年的实质同比增速高达11.6%,而第二季度每月本地零售业销售货值的增速虽然未及第2和第3月的31.3%和40.8%,但亦维持在平均17.7%的高位。
可以说,近期夜间经济活动偏冷甚至每况愈下,除了是香港整体经济复常未竟全功的一个表征之外,在更大程度上或是反映了夜间商业活动的复苏严重堕后于本地整体消费市道或者说「日间经济」活动的改善速度。
导致本地消费形态出现上述结构性转变的因素不一而足。例如,新冠疫情促使人们生活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宅经济」持续大行其道,市民比过往更愿意在家用膳、透过电商平台购买日常所需以及沉浸于社交媒体来打发漫漫长夜。同时,近期投资市场前景不明朗,「楼市股市两淡静」,难免会影响消费气氛;对财富效应更加敏感的夜间消费活动自然就首当其冲。
另一方面,当前香港各行各业均面临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不少商户出于人手不足、劳工成本飙升的压力而被迫缩短营业时间,变相令夜间的娱乐消遣选择进一步减少,反过来又会削弱市民夜间外出的意欲,酿成一种恶性循环。加上今年以来访港旅游业复苏比预期缓慢,但另一边厢本港市民特别是年轻人北上消费却不期然成为时下风气,外来消费和境外消费的主力军发生此消彼长的变化(参考附图一),加剧了近期香港「假日经济」和夜间经济活动双双滑坡的压力。
各地借夜市力促复苏
从另一个角度看,全球各地的夜间经济均在新冠疫情的打击下而黯然「褪色」,近乎无一幸免。但一些倚重夜间产业的城市却能「早着先鞭」,及时推出应变之策,让夜经济在疫后迅速「重放光芒」,甚至成为当地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源。例如,英国伦敦于2020年11月公布《新冠疫情和夜经济复苏》报告,详述助力夜间经济复常的方略和部署;利物浦加紧落实2020年制定的复苏策略,其夜经济目前已回复至疫情前8成以上的水平。
无独有偶,夜间经济近年亦被内地政府作为消费提质、促进就业和改善民生的一个重要「抓手」。在2017年前后[4],国内掀起了一股夜间经济的热潮,各地纷纷按自身的条件与优势制定扶持政策,透过「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的模式来催谷夜间经济活动。
2022年以来,伴随着疫情防控措施逐步松绑,许多内地省市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精神以及国务院的《关于恢复和扩大消费的措施》,积极推出各自「夜间经济发展政策2.0」。例如,上海市商务委在2022年9月发布《上海市夜间经济空间布局和发展行动指引(2022-2025)》,戮力加紧打造「夜上海」和「24小时城市」的多元魅力;广州市最近在2019年《广州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颁布了「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区」的指导文件,提出18条促进夜间消费的具体措施,力求培养出「夜购、夜宴、夜宿、夜读、夜娱、夜展、夜游、夜跑、夜市」等各适其式的文旅产业形态(参考附图二)。
海外实践经验可借鉴
近年,一众内地和海外的城市纷纷为拓展夜间经济而各出奇谋,虽然各自的做法均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从中亦可梳理出以下几项甚具启示性的共通「套路」:
一是立长策。大多数城市在发展夜间经济时并非视之为权宜之计或者短效的应急方案,而是将其正式纳入城市的发展规划和产业经济的中长期策略之中。例如,英国伦敦自1996年起把夜间经济纳入城市的发展战略,现时更视其为第五大经济产业;2012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任命了全球首位「夜间市长」,并聘请业界专家指导制定夜间产业策略;澳洲悉尼也在同年发布「开放悉尼:悉尼夜晚未来发展趋势」(Open Sydney: Future Directions for Sydney at Night)的讨论文件,厘定未来20年的夜间经济发展目标。
有「魔都」之称的上海更为进取,当地市政府在借鉴海外经验后,在2019年提出要致力建立上海「24小时活力城市」在全国的带头地位,同年颁布了《关于上海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更「祭出」完备的夜间产业布局。在近年「中国城市夜经济指数」排行榜以及「中国城市夜经济影响力报告」上,上海均以强大的综合实力保持在数一数二的最前列位置;有资料指,2022年上海全市夜间消费总规模达4,918亿元人民币。
二是重协调。发展夜间经济离不开硬件和软件的配套;它既属于商贸政策范围,更涉及广泛的城市治理和民生的问题。政府除了要从完善基建设施、优化行政管理制度[5]和建立社会支援系统等方面入手,为夜间商户塑造有利的营商环境之外,亦需平衡经济活动及居民生活和社区环境的考量,例如交通、噪音、卫生、治安、市容等。
为此,不少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伦敦[6]、柏林、利物浦、纽约、上海均委任「夜间市长」、「夜间区长」或者组织委员会等专门行政机构来负责夜间活动的决策、统筹和管理事宜,并担当政府、商户和居民之间的沟通桥梁以及不同主管部门之间加强协作的「润滑剂」;有的城市还组建不同形式的「志愿队」,以「劝喻、协调、帮助」等软手段维持夜间的社会秩序。
事实证明,这种以协调为本的软性管理模式除了有助减低、化解商户和居民间的冲突,更有效地改善交通、水电等城市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共服务的营商友善度(Friendliness)之外,往往还能发挥更佳的监管效能,并提高跨部门、跨界别的协作效益,从而为当局改革传统的规管模式以及放宽原有的「硬法规」创造条件。例如,山东淄博市政府的城市管理部门便熟谙此道,当局选择不以执法打撃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反而是主动服务小贩和食肆,协助维持烧烤场所的正常运作;「淄博烧烤」的名声在疫情后火遍大江南北,高峰期每日吸引10多万外地游人纷拥而至。
三是拓内容。有见于单纯的饮食、购物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并不足够并且会衍生雷同竞争、边际效用递减之虞,各地城市近年更着意于把文化创意、体育、观光甚至科技等新元素引入夜生活,透过为居民或游客打造新鲜体验来吸引人流,维持夜间经济的「热度」。例如,伦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除深化传统酒吧文化外,还开设24小时「不打烊」博物馆,推出特色展览活动;台湾扩阔夜间购物的商业组成,由「诚品书店」等率先在主要商圈开办24小时营业的旗舰店,策划导读、影视欣赏、文艺表演、亲子游乐、咖啡店等多元化的夜间文化活动。北京则以「夜尚京动」为主题,把健康消费选项带入夜间经济,举办丰富的夜间群众体育赛事活动;深圳则针对本市消费群体中超过七成为20至35岁年轻人的特点,力促KTV、夜间运动健身等休闲玩乐的活动,构建「青年不夜城」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内地的地方政府以「银弹政策」等实质性的支持来鼓励、协助商家推动夜间商业服务和经济业态多样化。例如,为加速新夜间消费场景的诞生,深圳市在2022年2月推出扶持措施,对每个新项目提供最多200万人民币的资助。上海市在拓展夜间消费形态方面的做法则更具系统化,政府聘请130多名具有行业经验的「夜生活首席执行官」进行产品创新,并组织黄浦区夜间经济发展共同体理事会以促进同业间的交流,以及举办声势浩大的「上海夜生活节」;当局还提倡按城市各分区的特质设计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并树立一系列主题性与独特性兼备的夜间活动地标。例如,将市集、读书会、艺术展、音乐元素共冶一炉的「思南夜派对」,以零售为主调的步行街「外滩风径」;以及用「首发、首店、首秀、首演」的夜间业态,配以电竞和运动等潮流店铺来点缀南京路的潮流之夜。
四是造亮点,由政府与业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夜间地标和标志性活动。这些代表性项目正是城市「夜品牌」,不但有助于增强夜间经济的吸睛力与知名度,还能凸显城市的特色与形象。例如,台湾小吃夜市、奥地利皇宫的古典音乐会、上海外滩的万国建筑街景、在巴黎艾菲尔铁塔上欣赏巴黎夜景、香港的大型灯光音乐汇演「幻彩咏香江」、越南蚬港的龙桥喷火秀及会安古城的灯笼船等,均是人们到当地旅游不容错过的夜游节目。
其中,以灯光点亮夜景是世界各地「夜品牌」的永恒主题。几乎每个城市都热衷于依托自己的地标建筑或装置上打造独一无二的灯光风景线,许多地方还透过举办各种特色灯光节来塑造「活动品牌」。例如,高雄每年的元宵节期间都会举办城市型灯会;法国的「里昂灯光节」是享誉世界的大型灯光艺术展;佛山市则以元宵灯会、塔坡庙会、粤剧华光诞等为「夜禅城」加添岭南文化气息。
另一方面,以筹办具持续性、综合性的旗舰型夜间活动来塑造夜经济的「闪亮名片」近年也在内地盛行;除了「上海夜生活节」之外,广州市政府今年新出炉的「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消费节也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该项目选址珠江滨水商业中心景观带,连续数月来邀请新晋歌手演出,并配合发光艺术装置和引入快闪市集、夜跑团,旨在把羊城塑造成一个适合「夜游、夜娱、夜赏、夜购、夜跑、夜宵」的好地方。在当前自媒体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旗舰型活动正是创造「打卡点」的主体动力,配合官媒与社交平台联动传播,往往能推高城市「夜品牌」的辨析度、擦亮招牌,收取非同凡响的宣传之效。
供需给力激活夜经济
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香港并非夜间经济的「新丁」,但就政府以「有形之手」推动夜间经济复兴而言,本地仍鲜有直接的先例;政府和各界或可从海外的经验中获得灵感和启发。有消息指,特区多个政策局正加紧研究相关议题,并由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负责统筹协调夜间经济的发展。
诚然,除了从加强政府引导、研究设立「官民共管」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快规管制度的「拆墙松绑」和配套措施的改进、发动民间集思广益、整合和发挥已有的特色资源并「因地制胜」(例如,参考2013年推行「社区重点项目计划」的做法)、探讨锻造标志性项目和城市「夜品牌」的方向、以及为业界提供财务诱因和其他实质性支援等方面入手,透过「供应端」的改革盘活本地夜间经济之外,政府还可善用本地成熟的电子消费券的基建以及近期向访港旅客「派福利」的经验,研究由政府推出「夜间消费券计划」和支持业界派发「夜间优惠券」的可行性(发展香港夜间经济的策略建议总结于附表),藉以激发本地市民和游客的需求,直接为夜间经济注入新动能。
此外,当前特区政府多个部门倾力而出,承诺要在短期内「搞活搞旺」香港夜市,除了意在「补短板」以巩固经济的复苏势头之外,相信亦是看到本港在发展夜间经济方面有着雄厚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有可能透过激活、革新、挖潜和「升呢」,开启一个既能带动经济高品质发展又能缔造市民优质生活环境的新维度。从这点看,将制定港版的「夜间经济发展蓝图」提上政府施政的议事日程,此其时矣!
[1] 有分析指,上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為改善英國城市中心區夜晚出現的「空巢」現象,首次提出「夜間經濟」的概念。人類的夜間經濟活動其實古已有之,起初主要以個體戶經營為主,零散分布於人群聚居之處;文典記載的中國古代夜間商貿盛況至少可追溯至唐宋時期。
[2] 数据統計公司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於2022年1月12發表的 「Night time industries: economic contribution in the UK 2020」;悉尼資料來源(www.cityofsydney.nsw.gov.au/business-economy/night-time-economy)。
[3] 顧問公司Deloitte Access Economics 2019年發表的「Imagine Sydney: Play」報告中指出,悉尼 23% 的消費發生在下午 6 點之後,德國柏林的同一比例達 36%;金融服務平台Square調查了2023年上半年英國選定城市晚上7點至凌晨4點期間酒吧、咖啡館和餐館的消費情況,利物浦的夜間消費份額(以交易量計)佔比達40%,伯明翰、倫敦分別為37%和35%。有報導指,2022年上海市六成以上的消費活動發生於夜間。
[4] 早在2004年,山東省青島市就率先提出要積極探索該市的夜間經濟發展,之後河北、重慶、寧波等地的政府亦提出過類似的政策主張。在2017年底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南京、西安、天津等多個省會城市紛紛表態要積極打造夜間經濟,並頒佈了各自的支援政策
[5] 深圳市2023年5月修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當中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擬允許街道辦根據方便群眾、佈局合理、監管有序的原則劃定攤檔經營場所,新規即將於今年9月1日實施。上海針對地攤的限制放寬得更早;2022年12月實施的《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不再對設攤經營、佔道經營採取「一刀切」全面禁止,明確指出區和鄉鎮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於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
[6] 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演员Amy Lamé自2016年起成為倫敦首位「夜間沙皇」(Night Czar),在18:00至06:00之間執掌這座城市;其職責包括照顧通常在倫敦工作的 160 萬人的福利和福祉。
附图一、 2012-2023年香港私人消费开支走势
(首两季度合计,以2021年价格计算)
注:私人消费开支是从本土市场的总消费减去旅客消费后加入香港居民在外地的开支而得出;旅客消费减少、居民在外地的开支增加均会导致本土市场消费开支与私人消费开支二者之间的差额缩小。
资料来源:政府统计处、厂商会研究部整理
附图二、夜间经济的常见业态
资料来源:头豹研究院报告、厂商会研究部整理
附表、发展香港夜间经济的策略建议
策略方向 |
政策建议 |
|
立长策 |
|
|
重协调 |
|
|
拓内容 |
|
|
造亮点 |
|
|
扩需求 |
|
|
资料来源:厂商会研究部整理
2023年8月
以上资料由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秘书处编写,内容仅供内部参考;如有任何查询,请联络政策研究部。
电话:2542 8611;传真:3421 1092;电邮:research@cma.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