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中心

  1. 首頁
  2. 資源中心
  3. 研究
  4. 品牌論語

新冠疫情對亞洲經濟的外溢影響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簡稱「新冠肺炎 NCP」)於今年初在中國內地大規模爆發,病毒亦在第一時間傳播到港澳台和海外國家。近日來,新冠肺炎的境外確診人數錄得大幅增加,疫情從中國本土向海外擴散似已勢不可擋,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鄰近且與內地社會交往密切的亞洲經濟體更是首當其衝(見附表1)。

 疫情蔓延襲亞洲

 截止至3月3日,新冠肺炎在中國內地以外的累計確診病例12,699人;其中,確診逾百宗的國家或地區包括韓國、意大利、伊朗、日本、法國、德國、西班牙、美國、新加坡和香港,分別為5,186、2,502、2,336、1,000、212、196、165、122、110和100人。迄今為止,排在前十名的經濟體就有一半位於亞洲;特別是韓國近期確診人數迅速飆升,成為中國之外名副其實的「重災區」。

新冠病毒向海外廣泛蔓延,嚴重威脅周邊經濟體甚至歐美國家的公共衛生安全。近期形勢急遽惡化,已在多個國家引起信心危機、社會恐慌和市場秩序動蕩,更觸發了一場國際資本市場大調整的「完全風暴」;越來越多分析擔憂,新冠肺炎恐會成為導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黑天鵝」。與此同時,當今各國經濟高度相互依賴,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和首要「世界工廠」的中國,其經濟急速放緩特別是部分領域的活動停滯,正透過國際供應鏈和服務貿易等渠道向周邊地區乃至全球傳導,掀動了對疫情對世界經濟的第二輪短期衝擊。

必須看到的是,與2003年沙士時期相比,中國當前的經濟體量以及國內製造業融入全球供應鏈的程度均已今非昔比,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近年中國已躋身為亞太地區乃至全球經濟增長的「火車頭」;2019年中國GDP總量佔全球經濟的比重上升至16%,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約三成,在全球商品貿易中的份額從2003年的5.3%攀升至2019年的12.8%;近幾年中國出境旅遊人數年均超過1億人,每年創造的境外旅遊總消費金額居全球所有國家之榜首,貢獻了全球旅遊收入的13%以上。

供應鏈多方受阻

至今為止,新冠疫情對亞洲經濟的最突出影響是導致中國內地以及區內供應鏈出現斷裂。中國政府為遏止新冠肺炎疫情擴散,祭出延長春節假期、封鎖交通、限制人口流動等一系列嚴厲措施,致使春節過後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工業重鎮的復工時間被推遲,加上工廠員工在返城交通上受阻以及企業恢復生產活動須接受嚴格的防疫要求,令各行各業的產能利用率在短期內難以恢復到春節前的正常水平。剛剛公佈的2月份中國官方和財新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分別劇降2至35.7和40.3,比上月回落14.3和10.8個百分點,不僅大幅低於50榮枯分界線,兩項數字均低於2008年11月金融海嘯爆發時錄得的最低值,創下該數據有紀錄以來的新低。

近年亞洲主要經濟體已逐步建立起緊密的供應鏈分工與合作關係,作為「世界工廠」的中國更是亞洲區內首屈一指的供應鏈中心。新冠肺炎疫情不僅妨礙跨國公司在華生產基地的正常運作[1],亦對與中國經濟聯繫密切的其他亞洲經濟體本土的生產製造活動和出口貿易造成不同程度的拖累(見附表2)。

亞洲區內的不少經濟體例如韓國、越南、台灣、泰國、馬來西亞等都依賴從中國進口的「中間產品」,例如電子電器、紡織服裝、機械設備等行業的零部件或原材料。中國工廠受疫情影響延遲開工或者未能完全復工,難免會產生連鎖反應,導致處於供應鏈下游的其他經濟體的廠商陷入「無米可炊」、生產中斷的困境。越南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最近越南工業及貿易部表示,由於疫情令中國供應鏈中斷,越南汽車、電子及手機製造商在採購零件時遇到困難;而「三星」公司據報亦因為中國零件斷供而可能推遲新手機在越南的生產。

與此同時,一些亞洲經濟體本身亦是中國製造業的上游供應商。內地部分高端製造業的生產仍嚴重依賴從韓國、日本和台灣進口中間產品,特別是半導體、設備製造、化工行業等。以2019年的數據看,韓國、日本和台灣是中國的第三大、第四大和第五大進口來源地,僅次於排在頭兩位的歐盟和東盟;中國從日本和韓國進口的中間產品所佔比例分別達7%和10.1%[2]。雖然自2月下旬以來,中國內地企業的復工進度有所加快;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在日本和韓國出現了較大規模擴散的跡象,如果兩國的工業生產活動受到影響,反過來又會對依賴日韓供應商的中國製造企業帶來更大的挑战,拖累生產運作的恢復。

有報導指,日本和韓國在全球半導體行業佔據關鍵角色,與中國代工廠的相互依賴程度極高。韓國出口商品中約兩成貨值為半導體產品,中國智能手機及電子產品工廠則為其最大買家;而日本則是韓國半導體材料及硬件設備的最大供應國之一,約佔相關商品入口量的3成,僅次於美國。疫災連環襲擊幾個在供應鏈上緊密協作的經濟體,或會產生「火燒連環船」的災難性後果,令全球部分產業鏈和供應鏈出現短暫癱瘓的風險急遽上升。

必須留意的是,香港作為亞太區重要的貿易樞紐及供應鏈管理中心,與中國內地和區內其他經濟體的經貿關係密切。香港近年的轉口貿易正是受惠於亞太區的區內貿易暢旺,不同業者利用香港的平台處理大量中間產品貿易,以應付中國內地和周邊地區製造業基地的生產需要。一旦新冠疫情令亞太區內的供應鏈運作受阻,甚至在上下游供應商與生產商之間引發骨牌效應,則經香港處理的貿易中轉業務勢必會減少,令已陷入衰退的本地貿易、物流和相關行業雪上加霜。

旅業零售驟失血

新冠疫情對亞洲經濟的另一個外溢效應是中國居民出境遊煞停,對一向是中國旅客熱門旅遊地的周邊經濟體帶來即時的直接衝擊。以2018年的數據來計,香港和澳門對中國內地旅客的依賴程度最高,內地旅客佔比分別高達78%、70.6%;內地旅客亦是日本、韓國、新加坡和台灣最大的入境客源地,佔比分別為27%、32.2%、18.5%和24.4%。

新冠疫情爆發後,中國政府暫停出境團隊遊業務,海外各地亦陸續收緊對中國居民的入境條件以及實施暫停來往航班等措施,中國旅客自農曆新年過後紛紛取消出遊計劃,出境遊的中國旅客短期內急遽減少。例如,香港在今年2月份實施入境強制檢疫措施之後,每日平均的入境內地旅客和其他海外訪客分別只有683人和2,491人,而2019年2月的日均人數分別達16.3萬和3.7萬人次。

隨著新冠疫症全球蔓延,加上各地政府紛紛實施嚴厲的出入境管制或是對國民發出外出旅遊警告,進一步妨礙了國際間的人員流動,令亞洲多個經濟體的入境旅遊相關行業特別零售、餐飲、住宿以及交通運輸業步入了嚴峻的「寒冬」。據法蘭克福商展專業媒體m+a出版社統計,由於疫情蔓延的影響,全球暫時有約337個商展被迫延期或取消,其中223個在亞洲,63個在歐洲。世界旅遊觀光協會 (WTTC) 早前亦指,休閒旅遊業務在 2017年為亞洲地區 GDP 帶來 8,840 億美元的收益,在2018年則是為1兆美元;但新冠疫情令今年亞洲區旅遊業受到重創,對經濟的衝擊恐會延續至2021年。

金融衝擊發酵中

令人擔憂的是,近期疫情的演變動搖了之前市場認為疫情能夠「速戰速決」的主流預期,國際投資者避險情緒高漲。有分析指,近期世界各地股市急挫,至2月28日止全球股市總市值已損失至少6萬億美元(約46.8萬億港元);其中,香港、日本、韓國等的股市指數已從當月最高點分別下跌6.8%、11.4%和11.4%。

亞洲經濟體處於新冠疫情的「風眼」,自然就被推向此次金融動蕩的風口浪尖,國際資本撤離新興市場的風險迅速上升。近期國際金融市場的劇烈波動,反映了新冠疫情的影響層面正從人員流動、貨物流動再蔓延至資金流動;其對世界經濟的另一波衝擊正在發酵之中。

2020年3月

 

 

[1] 蘋果公司2月17日表示,將無法達到第一季度的收入預期。富士康組裝蘋果手機的鄭州工廠雖然獲准開工,但受限於嚴格的隔離要求,無法全面復工。  

[2] 2019年中國從日韓進口中間產品的貿易金額尚未公佈,該比重為2018年的數據。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