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中心

  1. 首頁
  2. 資源中心
  3. 研究
  4. 品牌論語

借鑒外地經驗「點亮」香港夜間經濟

借鑒外地經驗「點亮」香港夜間經濟

日前,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提出要短期內搞活香港的夜市,讓市面恢復往日的煙火氣,重現「不夜天」的繁華,引發社會各界對「夜間經濟」的熱烈討論。「夜間經濟」(Night-time Economy)的名詞早於1970年代由英國學者正式提出[1],後來泛指每日下午6時至次日淩晨6時期間所發生的經濟活動,通常包括夜間進行的購物、餐飲、旅遊、娛樂、學習、影視、休閒等多元化的活動。

夜間經濟作為都市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本地經濟特別是消費與就業的貢獻不容小覷。資料顯示,國2020年夜間經濟佔本地生產總產值6%(相當於約1,200億英鎊),夜間工作人口佔當地就業的8%;悉尼的夜間經濟每年創造36.4億澳元產值,涉及4,600家企業和3.2萬個就業機會[2]除了撐起消費的「半邊天」[3]之外,夜間經濟多樣化的消費場景還能滿足繁忙城市人在交際、消閒、減壓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以及擔當遊客體驗當地生活文化的主要渠道,更能塑造活力城市的形象;一個城市夜間經濟的繁榮程度,還被視為是反映該城市經濟開放度和活躍度的「晴雨表」。

港夜間經濟乍暖還寒

其實,香港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便有「東方之珠」和「動感都市」的美名,稱得上是夜間經濟的國際級先驅和其中的佼佼者;不但維港兩岸以璀璨燈火而聞名遐邇,廟街、女人街、蘭桂坊等更是遊客必到的「夜蒲」點。隨著2020年新冠疫情來襲,這顆熠熠生輝的「夜明珠」頓然失色;但即使在近期疫情消退之後,「明珠投暗」的情況並未見明顯改觀,時至今日依然較為冷清的夜間街景引發了人們對香港經濟的復甦能否持續的擔憂。

平情而論,香港的私人消費開支雖然尚未完全恢復到疫情前的最高水平(若按本地市場內的消費開支計算,2023年上半年約為2019年同期的92%);但這一環節畢竟是近期本港內外經濟中增長最為強勁的部門,今年上半年的實質同比增速高達11.6%,而第二季度每月本地零售業銷售貨值的增速雖然未及第2和第3月的31.3%和40.8%,但亦維持在平均17.7%的高位。

可以說,近期夜間經濟活動偏冷甚至每況愈下,除了是香港整體經濟復常未竟全功的一個表徵之外,在更大程度上或是反映了夜間商業活動的復甦嚴重墮後於本地整體消費市道或者說「日間經濟」活動的改善速度

導致本地消費形態出現上述結構性轉變的因素不一而足。例如,新冠疫情促使人們生活發生潛移默化的改變,「宅經濟」持續大行其道,市民比過往更願意在家用膳、透過電商平台購買日常所需以及沉浸於社交媒體來打發漫漫長夜。同時,近期投資市場前景不明朗,「樓市股市兩淡靜」,難免會影響消費氣氛;對財富效應更加敏感的夜間消費活動自然就首當其衝

另一方面,當前香港各行各業均面臨嚴重的勞動力短缺問題,不少商戶出於人手不足、勞工成本飆升的壓力而被迫縮短營業時間,變相令夜間的娛樂消遣選擇進一步減少,反過來又會削弱市民夜間外出的意慾,釀成一種惡性循環。加上今年以來訪港旅遊業復甦比預期緩慢,但另一邊廂本港市民特別是年輕人北上消費卻不期然成為時下風氣,外來消費和境外消費的主力軍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參考附圖一),加劇了近期香港「假日經濟」和夜間經濟活動雙雙滑坡的壓力。

各地借夜市力促復甦

從另一個角度看,全球各地的夜間經濟均在新冠疫情的打擊下而黯然「褪色」,近乎無一免。但一些倚重夜間產業的城市卻能「早著先鞭」,及時推出應變之策,讓夜經濟在疫後迅速「重放光芒」,甚至成為當地經濟復甦的一個重要的動力源。例如,英國倫敦於2020年11月公佈《新冠疫情和夜經濟復甦》報告,詳述助力夜間經濟復常的方略和部署;利物浦加緊落實2020年制定的復甦策略,其夜經濟目前已回復至疫情前8成以上的水平。

無獨有偶,夜間經濟近年亦被內地政府作為消費提質、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的一個重要「抓手」。在2017年前後[4],國內掀起了一股夜間經濟的熱潮,各地紛紛按自身的條件與優勢制定扶持政策,透過「政府搭台,民間唱戲」的模式來催谷夜間經濟活動。

2022年以來,伴隨著疫情防控措施逐步鬆綁,許多內地省市響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增強消費能力,改善消費條件,創新消費場景」的精神以及國務院的《關於恢復和擴大消費的措施》,積極推出各自「夜間經濟發展政策2.0。例如,上海市商務委在2022年9月發佈《上海市夜間經濟空間佈局和發展行動指引(2022-2025)》,戮力加緊打造「夜上海」和「24小時城市」的多元魅力;廣州市最近在2019年《廣州市推動夜間經濟發展實施方案》的基礎上頒佈了「培育羊城夜市先行區」的指導文件,提出18條促進夜間消費的具體措施,力求培養出「夜購、夜宴、夜宿、夜讀、夜娛、夜展、夜遊、夜跑、夜市」等各適其式的文旅產業形態(參考附圖二)

海外實踐經驗可借鑒

近年,一眾內地和海外的城市紛紛為拓展夜間經濟而各出奇謀,雖然各自的做法均是因地制宜、因城施策,但從中亦可梳理出以下幾項甚具啟示性的共通「套路」:

一是立長策。大多數城市在發展夜間經濟時並非視之為權宜之計或者短效的應急方案,而是將其正式納入城市的發展規劃和產業經濟的中長期策略之中。例如,英國倫敦自1996年起把夜間經濟納入城市的發展戰略,現時更視其為第五大經濟產業;2012年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任命了全球首位「夜間市長」,並聘請業界專家指導制定夜間產業策略;澳洲悉尼也在同年發佈「開放悉尼:悉尼夜晚未來發展趨勢」(Open Sydney: Future Directions for Sydney at Night)的討論文件,釐定未來20年的夜間經濟發展目標。

有「魔都」之稱的上海更為進取,當地市政府在借鑑海外經驗後,在2019年提出要致力建立上海「24小時活力城市」在全國的帶頭地位,同年頒佈了《關於上海推動夜間經濟發展的指導意見》,更「祭出」完備的夜間產業佈局。在近年「中國城市夜經濟指數」排行榜以及「中國城市夜經濟影響力報告」上,上海均以強大的綜合實力保持在數一數二的最前列位置;有資料指,2022年上海全市夜間消費總規模達4,918億元人民幣。

二是重協調。發展夜間經濟離不開硬件和軟件的配套;它既屬於商貿政策範圍,更涉及廣泛的城市治理和民生的問題。政府除了要從完善基建設施、優化行政管理制度[5]和建立社會支援系統等方面入手,為夜間商戶塑造有利的營商環境之外,亦需平衡經濟活動及居民生活和社區環境的考量,例如交通、噪音、衞生、治安、市容等。

為此,不少城市包括阿姆斯特丹、倫敦[6]、柏林、利物浦、紐約、上海均委任「夜間市長」、「夜間區長」或者組織委員會等專門行政機構來負責夜間活動的決策、統籌和管理事宜,並擔當政府、商戶和居民之間的溝通橋樑以及不同主管部門之間加強協作的「潤滑劑」;有的城市還組建不同形式的「志願隊」,以「勸喻、協調、幫助」等軟手段維持夜間的社會秩序。

事實證明,這種以協調為本的軟性管理模式除了有助減低、化解商戶和居民間的衝突,更有效地改善交通、水電等城市基礎設施以及配套公共服務的營商友善度(Friendliness)之外,往往還能發揮更佳的監管效能,並提高跨部門、跨界別的協作效益,從而為當局改革傳統的規管模式以及放寬原有的「硬法規」創造條件。例如,山東淄博市政府的城市管理部門便熟諳此道,當局選擇不以執法打撃為主要的管理手段,反而是主動服務小販和食肆,協助維持燒烤場所的正常運作;「淄博燒烤」的名聲在疫情後火遍大江南北,高峰期每日吸引10多萬外地遊人紛擁而至。

三是拓內容。有見於單純的飲食、購物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並不足夠並且會衍生雷同競爭、邊際效用遞減之虞,各地城市近年更著意於把文化創意、體育、觀光甚至科技等新元素引入夜生活,透過為居民或遊客打造新鮮體驗來吸引人流,維持夜間經濟的「熱度」。例如,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巴黎等城市除深化傳統酒吧文化外,還開設24小時「不打烊」博物館,推出特色展覽活動;台灣擴闊夜間購物的商業組成,由「誠品書店」等率先在主要商圈開辦24小時營業的旗艦店,策劃導讀、影視欣賞、文藝表演、親子遊樂、咖啡店等多元化的夜間文化活動。北京則以「夜尚京動」為主題,把健康消費選項帶入夜間經濟,舉辦豐富的夜間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深圳則針對本市消費群體中超過七成為20至35歲年輕人的特點,力促KTV、夜間運動健身等休閒玩樂的活動,構建「青年不夜城」的新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內地的地方政府以「銀彈政策」等實質性的支持來鼓勵、協助商家推動夜間商業服務和經濟業態多樣化。例如,為加速新夜間消費場景的誕生,深圳市在2022年2月推出扶持措施,對每個新項目提供最多200萬人民幣的資助。上海市在拓展夜間消費形態方面的做法則更具系統化,政府聘請130多名具有行業經驗的「夜生活首席執行官」進行產品創新,並組織黃浦區夜間經濟發展共同體理事會以促進同業間的交流,以及舉辦聲勢浩大的「上海夜生活節」;當局還提倡按城市各分區的特質設計差異化的發展方向,並樹立一系列主題性與獨特性兼備的夜間活動地標。例如,將市集、讀書會、藝術展、音樂元素共冶一爐的「思南夜派對」,以零售為主調的步行街「外灘風徑」;以及用「首發、首店、首秀、首演」的夜間業態,配以電競和運動等潮流店鋪來點綴南京路的潮流之夜。

四是造亮點,由政府與業界共同打造城市的夜間地標和標誌性活動。這些代表性項目正是城市「夜品牌」,不但有助於增強夜間經濟的吸力與知名度,還能凸顯城市的特色與形象。例如,台灣小吃夜市、奧地利皇宮的古典音樂會、上海外灘的萬國建築街景、在巴黎艾菲爾鐵塔上欣賞巴黎夜景、香港的大型燈光音樂匯演「幻彩詠香江」、越南蜆港的龍橋噴火秀及會安古城的燈籠船等,均是人們到當地旅遊不容錯過的夜遊節目。

其中,以燈光點亮夜景是世界各地「夜品牌」的永恆主題。幾乎每個城市都熱衷於依託自己的地標建築或裝置上打造獨一無二的燈光風景線,許多地方還透過舉辦各種特色燈光節來塑造「活動品牌」。例如,高雄每年的元宵節期間都會舉辦城市型燈會;法國的「里昂燈光節」是享譽世界的大型燈光藝術展;佛山市則以元宵燈會、塔坡廟會、粵劇華光誕等為「夜禪城」加添嶺南文化氣息。

另一方面,以籌辦具持續性、綜合性的旗艦型夜間活動來塑造夜經濟的「閃亮名片」近年也在內地盛行;除了「上海夜生活節」之外,廣州市政府今年新出爐的「Young城Yeah市(羊城夜市)」消費節也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該項目選址珠江濱水商業中心景觀帶,連續數月來邀請新晉歌手演出,並配合發光藝術裝置和引入快閃市集、夜跑團,旨在把羊城塑造成一個適合「夜遊、夜娛、夜賞、夜購、夜跑、夜宵」的好地方。在當前自媒體日益普及的情況下,旗艦型活動正是創造「打卡點」的主體動力,配合官媒與社交平台聯動傳播,往往能推高城市「夜品牌」的辨析度、擦亮招牌,收取非同凡響的宣傳之效。

供需給力激活夜經濟

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雖然香港並非夜間經濟的「新丁」,但就政府以「有形之手」推動夜間經濟復興而言,本地仍鮮有直接的先例;政府和各界或可從海外的經驗中獲得靈感和啓發。有消息指,特區多個政策局正加緊研究相關議題,並由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負責統籌協調夜間經濟的發展。

誠然,除了從加強政府引導、研究設立「官民共管」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快規管制度的「拆牆鬆綁」和配套措施的改進、發動民間集思廣益、整合和發揮已有的特色資源並「因地制勝」(例如,參考2013年推行「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做法)、探討鍛造標誌性項目和城市「夜品牌」的方向、以及為業界提供財務誘因和其他實質性支援等方面入手,透過「供應端」的改革盤活本地夜間經濟之外,政府還可善用本地成熟的電子消費券的基建以及近期向訪港旅客「派福利」的經驗,研究由政府推出「夜間消費券計劃」和支持業界派發「夜間優惠券」的可行性(發展香港夜間經濟的策略建議總結於附表),藉以激發本地市民和遊客的需求,直接為夜間經濟注入新動能。

此外,當前特區政府多個部門傾力而出,承諾要在短期內「搞活搞旺」香港夜市,除了意在「補短板」以鞏固經濟的復甦勢頭之外,相信亦是看到本港在發展夜間經濟方面有著雄厚的基礎和巨大的潛力,有可能透過激活、革新、挖潛和「升呢」,開啟一個既能帶動經濟高品質發展又能締造市民優質生活環境的新維度。從這點看,將制定港版的「夜間經濟發展藍圖」提上政府施政的議事日程,此其時矣!

 

[1] 有分析指,上世紀70年代,英國學者為改善英國城市中心區夜晚出現的「空巢」現象,首次提出「夜間經濟」的概念。人類的夜間經濟活動其實古已有之,起初主要以個體戶經營為主,零散分布於人群聚居之處;文典記載的中國古代夜間商貿盛況至少可追溯至唐宋時期。

[2] 數據統計公司Statista Research Department於2022年1月12發表的 「Night time industries: economic contribution in the UK 2020」;悉尼資料來源(www.cityofsydney.nsw.gov.au/business-economy/night-time-economy)。

[3] 顧問公司Deloitte Access Economics 2019年發表的「Imagine Sydney: Play」報告中指出,悉尼 23% 的消費發生在下午 6 點之後,德國柏林的同一比例達 36%;金融服務平台Square調查了2023年上半年英國選定城市晚上7點至凌晨4點期間酒吧、咖啡館和餐館的消費情況,利物浦的夜間消費份額(以交易量計)佔比達40%,伯明翰、倫敦分別為37%和35%。有報導指,2022年上海市六成以上的消費活動發生於夜間。

[4] 早在2004年,山東省青島市就率先提出要積極探索該市的夜間經濟發展,之後河北、重慶、寧波等地的政府亦提出過類似的政策主張。在2017年底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南京、西安、天津等多個省會城市紛紛表態要積極打造夜間經濟,並頒佈了各自的支援政策

[5] 深圳市2023年5月修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當中不再全面禁止路邊攤,擬允許街道辦根據方便群眾、佈局合理、監管有序的原則劃定攤檔經營場所,新規即將於今年9月1日實施。上海針對地攤的限制放寬得更早;2022年12月實施的《上海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不再對設攤經營、佔道經營採取「一刀切」全面禁止,明確指出區和鄉鎮政府可以劃定一定的公共區域用於從事設攤經營、銷售自產農副產品等經營活動。

[6] 電視節目主持人和演員Amy Lamé自2016年起成為倫敦首位「夜間沙皇」(Night Czar),在18:00至06:00之間執掌這座城市;其職責包括照顧通常在倫敦工作的 160 萬人的福利和福祉。

 

附圖一、 2012-2023年香港私人消費開支走勢

     (首兩季度合計,2021年價格計算)

 

註:私人消費開支是從本土市場的總消費減去旅客消費後加入香港居民在外地的開支而得出;旅客消費減少、居民在外地的開支增加均會導致本土市場消費開支與私人消費開支二者之間的差額縮小。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廠商會研究部整理

 

附圖二、夜間經濟的常見業態

資料來源:頭豹研究院報告、廠商會研究部整理

 

附表、發展香港夜間經濟的策略建議

 策略方向

         政策建議

立長策

  • 制定「香港夜間經濟發展藍圖」
  • 針對香港服務業面臨的結構性、整體性問題(例如人手短缺、服務質素、科技應用等)尋求解決方案
  • 加強政府的引導

重協調

  • 研究設立「官民共管」的統籌協調機制
  • 加快規管制度的「拆牆鬆綁」
  • 優化配套設施
  • 政府、社會為業界提供實質性支援(例如輸入和培訓人力資源)

拓內容

  • 發動民間集思廣益
  • 鼓勵各地區「因地制勝」,整合和發揮特色資源
  • 推行類似「社區重點項目計劃」的專案
  • 對開發創新的夜經濟項目提供財務誘因和協助
  • 參考「綠色生活本地遊鼓勵計劃」推出專項資助

造亮點

  • 鍛造標誌性項目(包括十八區的夜間地標、旗艦型活動)
  • 釐訂香港「夜品牌」的發展方向
  • 加強在本地、內地和國際上的推廣宣傳

 

擴需求

  • 研究推行「夜間消費券計劃」
  • 發動和協助業界向市民、遊客派發「夜間優惠券」

 

資料來源:廠商會研究部整理

2023年8月

以上資料由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秘書處編寫,內容僅供內部參考;如有任何查詢,請聯絡政策研究部。

電話:2542 8611;傳真:3421 1092;電郵:research@cma.org.hk



返回